诗词全文

《听雨堂》

王嘉祥


秋风披素裳

细雨卧高墙

连阴砺得心愈韧

而立返学堂


雨霁松凝墨

云翻星涌波

书生共话姑苏畔

寰宇壮志泊


创作背景

2025年9月,我赴西安参加在职硕士的开学典礼及第一次上课,时值古城秋意渐起,阴雨连绵。

典礼上,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相聚于此,大多拥有光鲜履历,令人感慨。

工作多年后重返校园,心中百感交集。

返程航班上,我睡意全无,有感而发,遂成此诗。

接下来,我们还将赴苏州继续修习课程,属于我们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……

诗词赏析

本诗名为”听雨堂“,“堂”非“庙堂”而是“学堂”,全诗写雨却不止于听雨,更在听心、听志。雨声淅沥处,是生命在磨砺中拔节的回响;云开星涌时,恰见理想如舟,泊于天地之间。

首联“秋风披素裳,细雨卧高墙”以“素裳”喻秋色笼罩的清冷,暗含淡泊之意;“高墙”为双关,一方面指西安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墙,另一方面指人的成见和做事的阻碍。

颔联“连阴砺得心愈韧,而立返学堂”将连绵阴雨转化为磨砺心性的契机,呼应三十而立的成熟与觉醒;“连阴”除了指天气,更是作者在工作中虽早早取得高级职称却因学历被“卡脖子”的不甘。

颈联“雨霁松凝墨,云翻星涌波”进入高潮,以墨色凝松写雨後苍翠,喻苍松历经风雨后生命力愈发强劲;以云的动态变化勾勒夜空星河流转的磅礴气象,激荡激荡,气象万千。

尾联“书生共话姑苏畔,寰宇壮志泊”升华主题,书生在姑苏故地求学共事、挥洒壮志,以“泊”字收束,有壮志暂栖,待时而动的张力,又含“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沧桑。

全诗仅八句,描写了从秋风细雨到云翻星涌的时间推移,以及从砺心到壮志的心境蜕变,形成个人成长与天地气象的共振。诗句从五言转为七言,节奏舒展开合,心绪从沉静转向豪迈。返学堂不仅是年龄节点的自省,更是对终身学习的践行,姑苏共话、寰宇壮志则将个人抱负升华为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理想追求。

咬文嚼字

除了表达自己重返校园的感想,创作此诗的另一个目的是挑战炼字写意的水平。

“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”。李白《渡荆门送别》的颈联宛如神来之笔,跳出常规诗词的叙事结构,用浪漫主义的手法,把整首诗的意境带出。

颈联的出现,让原本平平无期的临别感怀变成了天地共情的宏大景象。能够写出这种诗句,已经无法用修辞技巧来归因,唯天赋也!

所以在《听雨堂》创作过程中,我尝试模仿李白的写法。

雨霁松凝墨,云翻星涌波”是《听雨堂》的点睛之笔,描绘了雨后夜色的真实景象:雨刚停歇,被雨水浸透的松树颜色格外深沉;夜风吹拂,云层翻卷,露出了其下闪烁的星斗,望去如水中涌起的波纹,营造出极具张力的画面。

这两句诗将历经风雨后沉淀的坚韧【松】与挣脱束缚后迸发的豪情【星】融为一体,当外在的阴霾【云】散去,被压抑的雄心壮志【星】便如星河般璀璨夺目,将诗境从个人的学堂书斋,一下子提升到了寰宇星河的宏大尺度。

因为有了这两句的铺垫,结尾的“书生共话姑苏畔,寰宇壮志泊”才显得水到渠成。个人的砺心之韧【松凝墨】与群体的壮志之豪【星涌波】在此完美结合,实现了从个人修养到集体抱负、从沉潜内省到昂扬外拓的升华。

第一版的颈联是“雨过青松墨,云掩星海波”,意思虽相同,但意境与气势差了很多,经过反复锤炼改成“雨霁松凝墨,云翻星涌波”后,万千气象才跃然而生。

此外,为了避免古风作品的华丽辞藻堆砌,我将写实作为第一原则,以实起意,全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从现实解读都有科学依据,但其意境却仍然能够在写实的诗句中跃然而生,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。

和以往的作品相比,《听雨堂》花费了更多时间咬文嚼字,并略有提升。归其原因,除了文字的沉淀更加深厚,飞机上的封闭环境也让我少了许多干扰。

共勉!


附:《渡荆门送别》

《渡荆门送别》

唐·李白
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
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
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